牟元笛将上演全本《天女散花》
京剧《天女散花》是“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大师的代表剧目,1917年12月1日首演于北京吉祥园,该剧是梅派艺术中极具代表的剧目之一,尤其“云路”一折,一直成为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折子戏。 由于全本《天女散花》唱、做、舞难度极大,因此已绝响京剧舞台多年。梅大师的亲传弟子毕谷云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演出记录,九十年代初以后京剧《天女散花》便再未被演出过全本。
梅兰芳(左)、毕谷云《天女散花》剧照 2016年,上海戏校将全本《天女散花》一戏申报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项目,得到了基金会评委专家一致的肯定。由王世民老师任复排导演,上海戏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上海唯一的男旦演员牟元笛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毕谷云老师学习传承此剧,并将于2017年12月1日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华丽上演。
▼ 能歌善舞的“天女”牟元笛 京剧《天女散花》是一出载歌载舞、美轮美奂的梅派戏,充满着极大的挑战。首先要塑造“天女”这个人物并非容易,剧中的天女是个佛教传说中的人物,现实中谁都没有见过,如何表现出天女的形象气质是很有讲究的。
梅兰芳先生曾说过,在塑造“天女”这个人物时,切记不要扭捏作态,一定要突出她的庄严妙相,并且要给人感觉有仙气(泛指神话人物不同于凡俗之人的气度,非特指“天女”)。然而,光就这“仙气”两个字就足够后辈演员反复揣摩和学习了。
演唱方面,《天女散花》中,二黄、西皮、昆曲三种不同腔调的唱腔集中出现在一出戏里的编排实属罕见,对于旦角演员来说是唱功上的巨大考验。二黄的平稳大方,西皮的行云流水,昆曲的古朴典雅,皮黄、昆腔兼用,清新悦耳。
16米长绸,越柔软的东西,越难控制 “长绸”(又称风带)的运用是全剧的最大看点。“云路”一场中,梅兰芳先生创造性地设计了胸前的两根绸飘带,摆动长绸翩翩起舞,做出了许多优美身段,以表现天女御风而行,遍历大千世界和佛国风光,以及天女遥思大鹏展翅、仙鸟翩跹、蛟龙入海、佛光普照的意境,可谓歌舞妙曼,缤纷夺目。
长绸是配合这段单人歌舞的重要工具,梅先生早年演出时使用的长绸全长一丈六尺,随着时间的变迁,后辈演员们使用的长绸也逐渐加长。牟元笛使用的长绸长度约16米,长度增加了,难度也变得更大,但牟元笛仍然遵循梅兰芳先生开创长绸舞蹈的初衷,不使用小棍子来借力,全凭手腕和臂力来展现天女舞动时的曼妙仙姿。
据介绍,长绸的训练是非常难的,首先它非常长,而且非常柔软,稍有偏差就会缠绕在一起。想要能够自如地控制它是需要经过长年累月反复训练的,牟元笛从16岁起坚持练习长绸技法至今已有18年。像这样边舞边唱的表演需要一心多用,是体力、协调力、表演和唱功上的多重考验。
纪念《天女散花》首演100周年 牟元笛痴迷《天女散花》近20年,正式公演全本梅派剧目《天女散花》是他多年来的一个梦想。本次全本《天女散花》的上演除了实现了牟元笛心愿,还有一个更特别的意义。2017年12月1日正值梅兰芳先生首演《天女散花》100周年整,绝响舞台多年的全本《天女散花》重现舞台,可谓为纪念梅兰芳先生为京剧旦角舞蹈做出的贡献,具有特别的意义。
全本 / 天女散花 / 剧情介绍 西天如来佛放开慧眼,遥知维摩居士在毗耶离城现身说法,不幸染病,遂命文殊师利率领诸菩萨、众弟子前往问疾,借聆妙法。又命伽蓝往众香国传法旨,派总领群花天女到维摩处散花,以测验诸菩萨、众弟子是否练习。天女率领花奴,携带满贮仙卉之宝篮,乘风驭气而来,历遍大千世界,赏尽天地美景。及至,维摩正参禅说法,言己病皆因大悲而起,众生病则己亦病,以示菩萨与众生如骨肉之情。天女至,倾篮散花,顿成五彩缤纷万紫千红之境。散毕,回归复命。
EVENT INTRODUCTION 京剧 / 清风亭·盼子 / 郭文华 / 于 辉(特邀) 京剧 / 全本 / 天女散花 牟元笛 / 李 勤 / 戴国良 / 汪 卓 时间 / Date&Time/12.1/夜场/19:15 票价 / Price / 280/180/100/60/30元 演出单位 /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